超碰在线三级,狠狠躁天天躁,港片颜色程度较高,精品二区视频,欧美自拍偷拍,一本色综合亚洲精品88,日韩mv欧美mv国产精品

首頁 > 新聞 > 本網(wǎng)獨家 > 正文

郭澤方:非遺傳承人恪守誠信 40余載專心打造良心秤

郭澤方

郭澤方

郭澤方,男,19579月生,明光市明光街道呂郢社區(qū)居民。郭澤方是明光木桿秤的第五代傳人。在手工制秤過程中,他對待木桿秤制作嚴謹細致、毫厘必究,一桿秤要經(jīng)過10余道工序,光是打磨后的制作就需5、6個小時,他也從不刪減流程;他誠信經(jīng)營40余年,始終秉持“只做標準秤,不做黑心秤”的準則,使用細鋁絲為原材料,不為盈利而以次充好;為了傳承技藝,他積極開展明光木桿秤手工技藝傳習,舉辦非遺進校園、進社區(qū)、進景區(qū)、非遺展覽展銷等活動70余場,受益群眾9萬余人次。2016年,明光木桿秤入選第四批滁州市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。2021年,郭澤方被授予滁州市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。

堅守匠心 當好手藝人

郭澤方自幼生長在明光市潘村鎮(zhèn)殷橋村,他從小喜愛手工制作,聽說潘村有位制作木桿秤的手藝人,便慕名前往拜師學藝,從此開啟了他的“秤桿人生”。

“認真說起來,我應該算是明光木桿秤的第五代傳人,第一代王登云師傅從山東省曹縣遷到了潘村鎮(zhèn),后來把這門手藝傳授給了王汝林,王汝林收徒姚炳中,姚炳中就是我?guī)煾档膸煾怠?rdquo;談起明光木桿秤的由來和傳承,郭澤方娓娓道來。

1987年,剛滿30歲的郭澤方從潘村鎮(zhèn)來到了城區(qū),在明光市農(nóng)貿(mào)市場東大門旁開了一間不大的鋪面,專門出售他自己手工制作的木桿秤。

當時電子秤和磅秤還沒有普及,大眾生活基本離不開桿秤。郭澤方憑著手藝精湛和做秤公道,很快便打響了名聲,郭氏手工木桿秤加工作坊一時間遠近聞名。

木桿秤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手工藝品,對制作者的技藝要求極高,道道工序容不得半點馬虎,稍有不慎,秤就會有偏差。

“心要沉、手要穩(wěn)。從選材、晾曬、打磨光,到定點定位、定盤星、鉆孔打眼、上星點、上色……一桿秤要經(jīng)過10多道工序,光是打磨后的制作就需要5、6個小時。”郭澤方邊說邊展示自己做的木桿秤,他制作的木桿秤,最大號可稱重150公斤,最小號名叫“戥子秤”,只能稱重5克。由于精確性要求高,每一桿秤都需要反復校量,一天忙碌下來也只能做1、2桿秤。

經(jīng)過長期研究與實踐,郭澤方總結(jié)出了一套與前人不同的制作手工木桿秤的方法,那就是不用砝碼。經(jīng)過他創(chuàng)新研制出來的木桿秤,舍棄掉了沉重的砝碼,攜帶和使用方便了許多,準確性卻絲毫不減,完美通過了計量檢驗部門的檢測。

秉持誠心 做好實誠人

談到制做木桿秤的點點滴滴,郭澤方有說不完的話,他認為做秤最重要的是守著一顆良心,一旦心歪了,秤也就歪了。

制秤最耗費心力的環(huán)節(jié)就是鉆孔打眼和上星點,一桿秤上要戳上百個“眼”,每個“眼”還要將一段段的細鋁絲插入、折斷、銼平,有的秤匠為了省時省力,就把水銀抹入“眼”中,代替原本的細鋁絲。郭澤方對這種“捷徑”很看不上:“時間久了,水銀就會脫落,那人家買回去的秤還怎么用?做生意的不能只想著錢,得守著規(guī)矩來。”

賣木桿秤的幾十年間,郭澤方也碰到過不少“別有用心”的人。有人慕名而來,直接將一沓鈔票擺在郭澤方面前,想要定制所謂的“專用”大桿秤,用來從事糧食、生豬收購,以此多牟取收益。“老郭,你不要死腦筋,只要刀口稍微偏一點,這些錢都是你的。”來人口中的“刀口偏一點”,就是制秤人心知肚明的“行業(yè)內(nèi)幕”,秤的刀口距離偏差2毫米,100斤的物品重量就能相差七八斤。

面對金錢誘惑,郭澤方絲毫沒有心動,毫不遲疑地拒絕了,“我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,給我再多錢,我也不會做的!”

不忘初心 扮好傳承人

近年來,隨著電子秤的興起,鮮少有人再使用木桿秤??粗鴹U秤行業(yè)從繁榮到衰敗,木桿秤這門手藝也漸漸淡出了群眾的視野,甚至有了失傳的風險,郭澤方心里暗暗焦急。

為了將明光木桿秤這門傳統(tǒng)手工技藝傳承下去,自2017年起,郭澤方開始與明光市非遺保護部門合作,積極開展明光市木桿秤手工技藝傳習。通過舉辦非遺進校園、進社區(qū)、進景區(qū)、非遺展覽展銷等活動,大力推廣明光木桿秤,采取“見人見物見生活”的方式讓廣大學生、社區(qū)居民,以及外地游客近距離感受到傳統(tǒng)民族文化瑰寶的無窮魅力。迄今為止,共開展活動70余場,受益群眾達9萬余人次。

除此之外,郭澤方還大膽變革,將明光木桿秤制作技藝由原先的口傳心授,只在家族和師徒之間相傳的方式,逐漸演變成面向社會公開授藝,讓木桿秤這項非遺技藝走出方寸天地,飛進千家萬戶。

“時代在變,我們非遺傳承人也要與時俱進,要做出大家伙喜歡的物件。”郭澤方說。在意識到木桿秤的量具用途逐漸淡化后,他開始用自己的獨特技藝,制作精美別致、秤砣上鑄有十二生肖的“戥子秤”之類的小木桿秤、小銅桿秤。他制作的傳統(tǒng)手工藝品“鐵皮小秤”“戥子秤”被收錄于《長三角地區(qū)非遺文創(chuàng)產(chǎn)品展作品集》。

相關閱讀
關鍵詞: 郭澤方
責任編輯:謝世煒
關于我們 | 聯(lián)系我們 | 加入我們 | 版權聲明 | 手機訪問 | 網(wǎng)站地圖 | 留言反饋 | 我要投稿
中共滁州市委宣傳部主辦 滁州日報社承辦
Copyright?2009-2010 Chuzhou.cn.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報社 版權所有
皖網(wǎng)宣備3412015001號 皖ICP備11004325號-1 熱線電話:0550-3022685